关于我们
公司介绍
服务热线
400-032-3100

关注公众号
在数字化时代,无论是新兴的创业公司,还是成熟的行业巨头,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更高效、精准地采集用户行为数据,为业务决策提供有力支持。埋点作为获取用户行为数据的关键技术,其作用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,也因此对产品运营和业务发展有着深远影响。
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,产品的迭代速度和优化方向直接决定了其市场竞争力。通过埋点采集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详细行为数据,如页面停留时间、操作路径、功能使用频率等,产品团队可以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,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产品进行优化和改进。例如,通过对用户在电商 App 商品详情页的行为分析,发现用户在查看商品图片时频繁放大缩小,这可能意味着图片展示效果不佳,需要进行优化。
用户行为复杂多样,通过埋点将用户在产品内的每一个行为事件串联起来,形成完整的用户行为路径。这有助于企业深入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、兴趣偏好和决策过程,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。比如,对于一款资讯类 App,通过分析用户的阅读历史、点赞、评论等行为,为用户精准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,提高用户的留存率和活跃度。
基于用户属性和行为数据,企业可以实现用户的精细化分层,针对不同层次的用户制定个性化的运营策略。例如,将高价值用户、潜在用户、流失用户等进行分类,对高价值用户提供专属的优惠和服务,对潜在用户进行精准的营销推广,对流失用户进行召回活动,从而提高用户的转化率和忠诚度。
通过对用户来源渠道的追踪和行为分析,企业可以评估不同渠道的质量和效果,优化渠道投放策略。例如,分析不同广告渠道带来的用户注册量、留存率、购买转化率等指标,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效果好的渠道,提高营销投入的回报率。
在用户行为数据采集中,明确埋点内容是确保采集到有效数据的关键。通常,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核心要素。
事件是用户在产品上的每一个操作行为,如点击、浏览、滑动等。在管理事件时,应根据用户行为路径和业务流程进行分类,例如分为交互事件、业务事件、系统事件等。每个事件都应包含唯一的事件 ID、详细的事件描述以及丰富的属性信息,这些属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。
用户属性是描述用户特征的信息,包括基本信息(如年龄、性别、地域)、设备信息(如手机型号、操作系统)、行为信息(如使用频率、消费习惯)等。这些属性是构建用户画像、进行用户细分和个性化运营的基础。
当用户操作涉及到具体的内容时,如文章、商品、视频等,需要记录内容的相关属性,如内容 ID、标题、分类、作者等。这些属性有助于我们分析用户对不同内容的偏好和行为。
提出埋点需求时,应明确事件的各个关键要素,包括事件名、事件 ID、事件类型、发生页面、区域、元素、所属平台、应用版本以及用户属性等。以社交 App 为例,若要统计用户在某个话题讨论区的发言行为,埋点需求可描述为:事件名 “发表话题评论”,事件 ID “comment_topic”,事件类型 “click”,页面 “话题讨论页”,区域 “评论输入框及发送按钮”,元素 “评论内容、发送按钮”,平台 “iOS、Android”,应用版本 “5.0.1”,用户属性 “用户 ID、性别、年龄、所在城市”。
目前,市场上常见的埋点方案主要有代码埋点、全埋点和可视化埋点,每种方案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。
代码埋点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埋点方式,根据业务需求将埋点代码嵌入到应用程序中。它又可分为前端(客户端)埋点和后端(服务端)埋点。
由前端开发人员手动在前端业务代码中添加数据采集代码,当用户在前端执行相应操作时,触发数据采集。
• 优点: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精准采集数据,覆盖各种复杂的数据采集场景;能够将用户行为数据与前端业务数据紧密结合,进行深入分析。
• 缺点:数据上报存在延迟,可能导致 5%-10% 的数据丢失;每次埋点变更都需要客户端发布新版本,用户需更新 App;埋点开发工作量大,需要前端开发人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;埋点流程涉及多个部门协作,容易出现漏埋、错埋的情况。
• 适用场景:适用于对用户行为分析要求较高,需要将行为数据与业务数据深度融合的场景,如电商交易类产品。
将埋点采集代码添加到后端服务请求中,当用户前端操作触发服务端数据请求时,按照预定规则触发埋点代码。
• 优点:按需采集数据,覆盖范围广;行为数据与业务数据可充分联合分析;数据实时上报,准确性高,丢失率低;服务端更新埋点,无需客户端发版和用户更新。
• 缺点:对于纯前端操作且不触发服务请求的行为(如前端页面的本地交互)无法采集数据;埋点开发工作量大,同样需要多部门协作,存在漏埋、错埋风险。
• 适用场景:适用于采集非点击、不可见行为数据,以及获取用户身份信息和业务相关属性信息的场景,特别是前后端都能采集时,优先考虑后端埋点。
全埋点是将埋点采集代码封装成 SDK,应用接入后,按照 SDK 预设规则自动采集和上报数据。
• 优点:接入 SDK 后即可自动采集数据,无需逐个开发埋点,大大节省开发成本;能自动采集页面可见元素的行为数据,数据覆盖面广;埋点流程简单,业务人员可通过埋点系统自助定义事件,无需业务开发人员参与。
• 缺点:对于动态页面或页面不可见行为的数据采集存在困难;难以采集与业务强相关的属性信息;由于采集所有数据,会给数据存储带来较大压力。
• 适用场景:适用于业务场景简单的工具类、应用类产品,或者业务发展初期,产品快速迭代需求大于精细化分析需求,仅需分析简单的 PV、UV 等指标的情况。
默认情况下不采集数据,数据分析人员通过设备连接用户行为分析工具的数据接入管理界面,在页面上可视化圈选需要采集的位点,下发采集请求后,采集代码生效。
• 优点:按需触发埋点,只有在圈选定义后才上报数据,节省数据存储和传输成本;业务人员可通过可视化界面进行埋点操作,简单便捷。
• 缺点:只能获取埋点圈选定义之后的数据,无法回溯历史数据;只能覆盖基本的点击、展示等用户行为,对于与业务强相关的属性信息采集困难。
• 适用场景:与全埋点类似,适用于业务场景简单、产品快速迭代阶段,只需进行简单用户行为分析的产品。
在实际应用中,没有一种埋点方案能够适用于所有场景,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埋点方案。
对于强交易流程类的产品,如电商、金融等,需要将用户行为数据与业务数据紧密结合,进行深度分析,代码埋点更为合适;而对于内容娱乐消费类产品,如短视频、资讯类 App,更注重用户的基础行为分析,全埋点或可视化埋点可能更能满足需求。
在企业发展初期,产品快速迭代,对开发效率要求较高,全埋点或可视化埋点可以快速实现基本的数据采集;而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和数据需求的深入,代码埋点可以补充更详细、精准的数据采集。
如果技术团队前端开发能力较强,且对数据采集的精度和灵活性要求较高,可以优先考虑代码埋点;如果技术团队希望减少开发工作量,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,全埋点或可视化埋点可能是更好的选择。
目前,许多企业采用代码埋点与全埋点相结合的方式,利用全埋点采集基础的用户行为数据,如 PV、UV 等,用代码埋点补充全埋点无法覆盖的复杂场景,从而实现全面、精准的用户行为分析。同时,配套完善的埋点管理系统,将埋点工作流程化、平台化,提高埋点的管理效率和数据质量。
总之,用户行为数据采集是一项复杂而又关键的工作,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各种埋点方案的特点和适用场景,结合自身业务需求和实际情况,选择最合适的埋点方案,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持。